科学课改革为何步履艰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7-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有趣的实验使课堂活跃了起来 科学课的研究方式深受学生欢迎 科学课对学校硬件要求很高 “玩中学”使学生受益良多 吴家山三中的学生在做科学实验

   背景:武汉科学课“分合”历程

  2004年9月,武汉市将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门课程整合为一门崭新的科学课,在全市初一年级开设,统一使用武汉版《科学》教材。

  2005年1月,在政协武汉市第十届三次会议的小组讨论会上,政协委员对科学课公开喊停。理由是教材编排有问题、师资短缺、与高中教学衔接困难。

  2006年9月,由武汉市教科院编印的《科学读本》在初三年级学生中启用。《科学读本》重点内容是物理和化学,作为《科学》教材的补充性和知识性读本,其教学内容被纳入初中毕业生科学课考试、备考范围。

  2007年6月,科学课迎来了首次中考,试题多是分科内容,“拼盘”味道浓,需要考生用跨领域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题题量不大。

  2007年9月,由于各校科学课“分科”与“综合”的教学方法不同,加上教学进度不一,武汉市允许各学校灵活选择教学模式。

  2008年6月,中考科学试卷题型再次出现“大拼盘”。

  2009年1月4日,武汉市正式下发文件叫停科学课,回归“分科”教学。从2009年起,初中科学课变为综合实践活动课。而以前被合并入科学课的地理、生物、物理和化学,将重新回到主科的课程表上,分科教学。

  2009年6月21日,科学课最后一次中考举行。 

  今年中考后,湖北省武汉市的科学课退出初中主科课堂。这意味着,武汉市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4门课程综合为科学课之后,历经4年的探索,在质疑声中最终回归“分科”教学。在“分—合—分”的历程中,我们不得不问——

  ■本报记者 程墨 实习生 罗曼

 6月21日,武汉市中考的第二天。上午11点,一阵悠扬的铃声打破了武汉市十五中校园的寂静,学生们拿着文具和准考证从各个教室鱼贯而出,学校的大门立即被前来送考的家长们层层包围。武汉市某中学的教师陈华平(化名)也在校门口等候自己的学生,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陈华平心里有种隐隐的失落。

  上午考的科学课,对于武汉市的广大考生来说,考试的科目和内容与平常并无两样,但是对于科学课教师陈华平来说,这天的考试格外不一样,因为,自此以后,“科学课”在武汉市中学生的课表上将不复存在,而他也将回归自己的老本行——生物课教学。“几年下来,自己也学了不少东西,物理、化学知识都能糅合进教学,不知道这些知识以后还能不能派上用场。”陈华平淡淡地说。

  与陈华平的略带伤感不同,科学课的退场在大多数人看来更像是一个迟到的喜讯,“早就该停了,耽误了多少孩子啊”,“孩子的物理、化学基础太差了,中考结束就得马上补习”……十五中门口,几位考生家长七嘴八舌地“控诉”科学课。

  惋惜、高兴、期待……武汉市历时4年的科学课改革在种种复杂的情绪中匆匆谢幕,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

  一位科学课教师的彷徨

  2004年9月,武汉市初中课程结构作出重要调整:物理、化学、生物、地理4门课程综合为一门课程——科学,教材采用武汉版的“四合一”教材。据该市教育局有关人士介绍,现行中学课程门类过多,内容交叉重复,既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也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该市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中有关初中阶段课程设置坚持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原则作出了此次调整。

  陈华平原本是学校的生物教师,由于生物学科不是中考考查的内容,所以,学校不重视,学生不积极,陈华平有时候也感觉自己上课只是在“应付”。科学课开设后,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学科的知识打通,全部列入中考范围,而全新的学习方法、各类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们一下子活跃起来,陈华平也重新找回了激情。

  “电灯泡为什么是梨形的?”“铅笔芯能导电吗?”每次上课,陈华平都会被五花八门的问题团团包围。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了许多问题,也找到了科学的答案。“体育课是身体的训练,科学课则是思维的训练,教我们解决生活中各种复杂问题的方法。”“原来觉得上课没意思,但科学课上可以不停地做实验,玩着玩着就懂了好多科学知识。”学生们的感悟让陈华平欣喜不已。以前,很多学生都习惯等着老师给出答案,告诉他们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如今,这种被动的学习习惯悄然发生了变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对于那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科学知识感兴趣,在寻找一个个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习热情高涨。”陈华平说。

  然而,陈华平也常常遭遇尴尬。由于科学课是4门学科的综合,学生的疑问往往并不局限于生物学科,有好几次陈华平都被学生问得哑口无言。为了增加知识储备,他花了大量的时间“补课”,“过去备生物课,几个小时就能拿下来,现在要经常备到晚上十一二点。如果上课之前有些问题搞不清楚,我就睡不着,一定要查阅资料弄明白才行。”担任科学课教师以后,陈华平的备课量比以前至少多了三倍。

  知识的欠缺可以弥补,但多年来习惯成自然的教学方式则让陈华平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科学课的综合性不是把几门课程简单地放在一起就行了,它要求在一个实验或者一个现象中把学科知识打通,使学生在‘做中学’,而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老师不仅要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还要找一个合适的方式把知识教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以前老师没教过,现在也没学过,全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陈华平一度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然而每当看到课堂上学生高高举起的手,每当听到学生们课后七嘴八舌的讨论,他又觉得无比欣慰。在科学课改革的进程中,陈华平就这样“痛并快乐着”。

 

  几位政协委员的提案

  2005年初,在政协武汉市第十届三次会议上,民盟武汉市委副主委、武汉中学原副校长邵树人等政协委员向大会递交了“关于武汉市初中学段科学课先行试点的意见”的提案。他们认为,科学课的设立让大部分学校措手不及,师资力量跟不上、教学设备与课程要求极不配套、教材适用及研究不到位,如不及时弥补,会对初中教育造成伤害。因此,他们呼吁:立即停开科学课!

  此时,武汉市的科学课刚刚运行了半年。

  实际上,在开课之初,科学课就遭到了质疑。“现有的一批科学课教师只经过了暑假20天左右的培训就仓促上马。几乎所有学校都是硬性将以前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劳技甚至体、音、美教师推上了科学课的讲台。尽管老师们投入了全部心血,熬更守夜地研读教材、夜以继日地用心备课,却仍然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武珞路中学的梁老师说,“大家都明白,大学用4年的时间才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单科教师。短时间内将几门学科学深学透并在教学中运用自如,谈何容易?”

  和梁老师一样,许多人首先把质疑的矛头指向了师资力量。武汉市卓刀泉中学许学武校长介绍,中学的科学教师,大多是由经过短时间速成培训的原物理、化学教师担任的。由于自身知识储备不足,所以教学效果一般都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到自己熟悉的内容时就拼命“深挖洞、广积粮”,而遇到自己陌生的内容就只能照本宣科或一句话带过。

  教师的教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手中的教材,而武汉版的《科学》教材也是批评的对象。“教材并没有使不同学科相互渗透,没有科学主线,没有系统性和渐进性,而是简单的拼凑,即人们所说的‘知识拼盘’,顶多只能算科学常识读本。”东湖中学的程老师说。他介绍,武汉市的科学课教材,用了大量篇幅描述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将课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但由于教材涉及的知识跨度比较大,都不深入,甚至没有强调物理原理的定义、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化学符号的掌握、运用,这样的教学内容难以适应考试的要求。所以,不同区、不同学校都将教学内容按学生认知规律及分科知识要求进行了重新分解,不同区、不同年级甚至不同班级的教学内容都是各敲各的锣,各唱各的调。教学内容的不统一,导致现行《科学》教材成为摆设,重新整合的内容在教材上更加四分五裂,弄得众多教师不知从何入手,大都叫苦不迭,而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设备不齐全、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导致一些实验无法完成,这也是武汉市科学课开设以来遇到的难题之一。科学课的实践性要求大量的实验,一个实验常常涉及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这对学校的实验设备提出了很高要求。按照规定,实验教学课时应达到科学课总课时量的1/3,然而现实中,许多实验课却成了摆设。“别说综合实验室,许多学校连个像样的单科实验室都没有,硬件条件不匹配,老师如何给学生们上实验课?”许多科学课教师疑惑重重。

  2007年6月,首度亮相中考的科学课试卷“拼盘”味道浓厚,涉及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的考题并不多,不少知识点甚至只有在老版教材中才能找到。既然教材、考试都是“拼盘”,那综合又有什么意义呢?一时间,科学课的分合之争成为舆论的焦点。

  而问题在中考后进一步凸显。由于

  中考涉水改革,高中课改又尚未启动,使得进入高中阶段的课改生们极度不适应。

  2007年9月,华师一附中招收了1600余名高一新生。其中,武汉市内的学生和市外的学生各占一半。11月上旬,该校举行期中考试。成绩显示,高一年级总分排在前10名的学生中,只有3名来自武汉市,分别占据全年级第二、五、九名。前54名学生中,只有21名武汉学生,大部分武汉学生的年级排名在第24—49名之间,明显处于劣势。据该校教学负责人介绍,往年高一学生进校后,无论是摸底考试还是期中考试,总分排在前100名的学生中,外地学生都没有超过半数,且高分段大部分被武汉学生“占领”。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武汉市的其他几所省级示范高中。

  老师们纷纷反映,武汉学生的考试成绩中,拖后腿的科目集中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华师一附中一位老师分析,问题的症结在于武汉市在初中开设科学课后,很多初中生存在学习不系统、知识掌握不牢、知识结构有缺陷等弊病,而外地学生初中实行的是分科教学,基础知识比较扎实。

  某省示范高中一位高一年级主任更直言不讳地说,科学课虽然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精神、动手能力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因为高考的指挥棒没有变,物理、化学等科目依然是分开考试,以至于到了高中阶段又必须回头补课,白白浪费了学生和老师的时间和精力。

 

  多项补救措施的出台

  针对课改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武汉市教育局采取了多项补救措施。

  教育部将第三、四期国家级科学课程骨干教师培训共120个免费名额全部给了武汉市,该市逐步建立了科学课教师三级培训机制,即国家级、市级、区级,培训覆盖武汉市全体科学课教师。同时,该市还不断加强科学课实验室的建设,小学将原自然课实验室整合为科学课实验室;初中将原理、化、生实验室整合为科学课实验室。2005年底,武汉市教育局发布消息,将从96所小学和初中入手,按照相关标准加强科学课实验室的建设。为了解决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该市教育局还下发了义务教育三至九年级科学课实验目录和教学仪器配备目录,要求学校照此补充配备。此外,随着全市科学课的全面推进,该市教育局要求优化教师工作岗位配置,调整和补充教师担任科学课实验员。